命运多舛的中国U23:一场0-0如何引爆备战困境
谁能想到,一支在澳大利亚身上拿到0-0平局、仅靠“防守熬出线”的中国U23队伍,竟然就这样勉强踏入了亚洲杯正赛的门槛。然而,摆在他们面前的严峻现实是,接下来长达四个月的备战期,竟连一场像样的热身赛都难以寻觅,更令人忧心的是,对手稀缺到令人咋舌的境地,这绝非危言耸听,而是血淋淋的现实。
别再付之一笑了,这并非段子,而是正在上演的真实写照。
从预选赛结束至今,这支队伍的热身赛记录寒酸得可怜,仅有三场,对手分别是缅甸U22和白俄罗斯U21。光是听名字,就透着一股捉襟见肘的寒意。
原定八月的一场热身赛早已泡汤,这意味着从六月到九月,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里,这群年轻的国脚们,除了进行队内的分组对抗,几乎与外界的真正较量绝缘。这样的备战环境,如何让教练精心设计的战术得以演练?又如何让球员们找寻最佳的竞技状态?这与其说是备战亚洲杯,不如说是“闭门造车”,一场徒劳的自我封闭。
展开剩余84%千万不要被“晋级”二字所迷惑。本次预选赛的出线,究竟依靠的是什么?是王钰栋在左边路孤军奋战的个人闪光,还是全队退守至本方半场,死守九十分钟的顽强防守?三场比赛下来,他们进攻的套路显得如此单调,反复来去就那么几招,任何一个稍有经验的观众,观看两遍便能精准预测到球的传向。
并非年轻球员缺乏天赋,而是他们手中可供调用的“牌”实在太少。主教练手中掌握的打法,竟然单一到让解说员都为之扼腕叹息。一旦进入亚洲杯的正赛,面对如日本、韩国、伊朗这样实力强劲的对手,他们的前锋跑位速度,恐怕比中国队后卫的转身速度还要快上几分。在这种悬殊的实力差距下,还妄想依靠“苟活”的方式晋级八强?那简直是天方夜谭,门都没有。
更令人头疼的,是人员上的捉襟见肘。全队二十三人名单中,竟然有多达七人是成年国家队的国脚,他们动辄就会被成年国家队临时抽调。这边U23国奥队刚要开始磨合集训,那边成年队一声召唤:“小王,明天来报到,参加东亚杯。”教练组如何排兵布阵?又如何培养球队的默契?这支队伍与其说是球队,不如说是临时拼凑起来的“项目组”。
平日里各奔东西,比赛前才仓促集合,指望通过短短几天的集训就能产生令人欣喜的“化学反应”?这简直是痴人说梦。球队的默契,绝非靠口号就能喊出来,它是在一次次场上的奔跑、一次次攻防的对抗中磨练出来的,是在更衣室里通过情感交流和共同经历才能建立的。而现在,连最基本的人员都无法保证齐整,又何谈战术执行?又何谈团队配合?
你或许认为,最为致命的短板在于缺乏热身、战术混乱、默契全无?错了,比这些更可怕的,是这支队伍似乎“无人管”。在中国足协的眼中,U23这支队伍,很大程度上更像是一个“过渡产品”。一旦成绩斐然,功劳自然会归功于成年国家队;若是一旦失利,责任却会一股脑地推到年轻人身上。
因此,在热身赛的安排上,能省则省,对手能弱则弱,反正只要能够从预选赛中突围而出便 suffices。至于正赛的表现如何?似乎没有人真正关心。反观隔壁的越南、乌兹别克斯坦,他们将U23队伍视若珍宝,积极安排他们与欧洲的青年劲旅进行真刀真枪的较量,无论是输是赢,都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。
而我们呢?我们选择关起门来,自娱自乐。赢了便沾沾自喜,输了便轻描淡写地一句“年轻球员在交学费”。然而,“学费”一届又一届地在缴纳,学费单却越拉越长,而技术账本上,却依旧是触目惊心的赤字。
别再提及什么“未来可期”了,这句话我们已经听得耳朵生茧。
指望王钰栋一个人的灵光一闪?依靠后卫线九十分钟不眨眼的死守?还是寄望于门将的出色发挥?足球终究不是玄学,它是实实在在的身体对抗和技战术博弈。
球迷们渴望的,绝非廉价的安慰,而是球场上那种真刀真枪的拼搏精神,是能够看到进步的细腻细节,是即使输球,也输得明明白白、有来有回的精彩对决。而如今的状况,就连输球的理由,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。
或许有人会说,年轻人嘛,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。但问题在于,这份“时间”究竟给了谁?它给了那些动辄抽调国脚的成年队,它给了那些热衷于安排“鸡肋”热身赛的足协,它给了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、却从未真正深入赛场观察的教练组。而真正需要时间去成长、去打磨的球员们,却在种种挤压中艰难求生。
这边刚在俱乐部踢完联赛,那边就被国家队征召,紧接着又要赶回U23队伍报到。身体上是否疲惫不堪?心理上是否濒临崩溃?这一切,似乎没有人过问。他们不是冰冷的机器,而是二十出头的鲜活生命,他们渴望系统性的训练,渴望稳定的比赛节奏,渴望明确的备战目标。
而现在,他们的目标是什么?仅仅是“出线”?出线之后呢?没有人给出明确的答案。踢一场算一场,走到哪算哪,这种漫无目的的状态下,你又怎能指望他们能够超常发挥?与其抱有幻想,不如去买一张彩票,或许中奖的概率还大一些。
别再扯什么“精神属性”、“战斗意志”了。精神固然可以化作力量,但它无法直接转化为进球;意志力可以支撑球员跑完九十分钟,但它无法阻止对手精妙的传切渗透。在足球的绿茵场上,实力才是硬道理。没有实力,再拼命的付出,也可能是一场徒劳的挣扎。而当下这支中国U23,他们的“实力”到底体现在哪里?
防守端尚可圈可点,算得上是一大亮点;进攻方面呢?几乎全凭运气和蒙。中场组织?基本等于空白。
这并非战术,而是赤裸裸的赌博。赌对了,算是运气;赌错了,则是常态。到了亚洲杯正赛,对手会给你赌博的机会吗?他们只需要一脚流畅的传切,就能轻易撕开你的防线,而你甚至可能连球都够不着,又谈何去赌?
最为讽刺的是什么?是我们还在围绕“如何解决三大问题”争论不休,而日本、韩国的U23队伍,却早已在积极探索“如何踢得更聪明、更高效”的更高层次问题。双方的差距,早已不是一点半点,而是整个足球体系的鸿沟。
我们还在为寻找合适的热身赛对手而烦恼,人家早已远赴欧洲,与顶级青年队展开激や的较量;我们还在为球员被各级国家队抽调而头疼,人家各级国家队的战术理念一脉相承,球员的切换如同行云流水;我们还在高喊着“进攻需要多样化”,人家却是前锋、边锋、中场轮番冲击,进攻套路多到让你眼花缭乱。
这已经不是一场比赛的差距,这是足球认知上的代沟,是整个体系上的巨大差异。
请停止自我安慰,认为“至少出线了”。出线只是最低的底线,绝非可以沾沾自喜的功劳簿。在亚洲杯正赛的十六强队伍中,中国队是以第十五名的身份晋级的,仅仅是依靠“成绩最好的小组第二”,这个晋级方式本身就透露着几分心虚。一旦进入正赛分组抽签,极有可能与日韩伊澳等强队同组,开局便是名副其实的“地狱模式”。
届时,别说赢得比赛,能够少输几个比分,或许就算完成了任务。球迷并非不能接受输球,而是无法接受那些看不到任何希望的、毫无斗志的失利。而这支中国U23队伍,你从中看到了任何一丝希望的曙光吗?热身赛前景不明,进攻套路匮乏,人员构成不稳定,所谓的希望,究竟飘在何方?
在足球赛场上,最令人畏惧的,并非是对手的强大,而是自己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踢。而如今的中国U23,恰恰就处于这种迷茫的状态。教练不知道该如何布置训练,球员不知道该如何跑位,足协也不知道该如何有效管理。四个月的时间,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,足以做成很多事情,也足以浪费掉无数宝贵的机会。
从目前的状况来看,后者发生的概率更大。等到亚洲杯正赛开打,球迷们看到的,很可能还是那一成不变的景象:防守缩在禁区内,进攻乱成一团,输球之后,也只能认命。然后呢?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新一届的U23队伍重新组建,重新开始磨合,重新在预选赛中出线,然后再次输球。如此循环往复,周而复始。中国的足球,似乎就这样在无休止的折腾中,逐渐走向了被扼杀的命运。"
发布于:广东省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