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航母电磁弹射技术成功打破美国长期垄断,国产动力系统实现完全自主可控——这些令国人自豪的科技突破背后,活跃着一支平均年龄仅35岁、90%成员拥有博士学位的年轻科研团队。这支被誉为科研尖刀的队伍,在2016年就凭借卓越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,而他们的领军人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。
虽然出于国防科研保密要求,部分团队成员信息不便公开,但所有关于这支团队的人才培养故事都源自真实报道。马伟明培养团队的第一课,就是敢于押上声誉的逆向信任。曾有一位中科院硕士刚加入团队时,业内资深专家看到他的简历直摇头:经验太浅,根本担不起电磁兼容这么重要的项目!但马伟明力排众议,为这个不被看好的项目投入了超过1000万元科研经费。
整整三年间,这位年轻人没有发表一篇论文,也没有完成任何课题,引来科研界的诸多质疑:马院士这次看走眼了吧?连团队内部都出现动摇的声音。然而在一次项目评审会上,马伟明将厚厚一摞实验记录重重拍在桌上,声音铿锵有力:他的数据里蕴含着重大突破的苗头!你们用论文数量评价人才,我更看重的是创新潜力!
展开剩余77%这份坚持最终迎来惊人突破——该研究颠覆了国际电磁领域的传统认知,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》上。审稿专家在回复中惊叹:中国团队开辟了我们未曾想到的新路径!当初质疑的老专家再次见到马伟明时,由衷感叹:还是你的眼光独到!
2002年新型电机研制项目启动时,马伟明再次展现用人魄力。他破格任命一位毕业不久的研究生担任主设计师,引发与会百余位军内外专家的强烈质疑:这么重要的项目,怎么能让一个新人挑大梁?面对此起彼伏的反对声,那位年轻人紧张得手心冒汗。马伟明却从容展示出年轻人绘制的电机结构图——32个关键节点标注清晰,连导线走向都设计了优化方案。他指着图纸反问:能把复杂原理剖析得如此透彻,在座有几人能做到?
十年后,这台电机成功应用于国产潜艇,发电效率提升30%,那位年轻人也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。庆功宴上,他举杯向马伟明致谢时声音哽咽:当年您把我推上这个位置,我担心会搞砸;现在才明白,您是在逼我突破自己的极限!
但马伟明的信任绝非无原则的纵容。曾有位团队成员在实验中敷衍了事,面对0.1的误差还辩解:这点偏差不影响结果!马伟明当场将试验报告摔在地上,震得茶杯都跳了起来:我们研发的是舰船的'心脏'!0.1的误差在海上可能就是生死之别!最终这名成员被调离核心岗位。在全队会议上,马伟明掷地有声:想混日子的,现在就可以离开;要干实事的,必须把'严谨'二字刻进骨子里!
这种严苛要求首先体现在马伟明自己身上。一次车祸后,医生警告他再工作可能导致瘫痪,但他仍坚持让助手推着轮椅进实验室。试验台前,固定颈套磨破了皮肤,他却全神贯注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图:再调整0.5个参数,马上就要成功了!轮椅碾过地面的声音与仪器蜂鸣交织,成为团队记忆中最动人的冲锋号。
主帅如此拼命,团队成员自然全力以赴。有位骨干股骨头坏死仍拄着双拐坚持工作,高烧39度时还坚持记录实验数据,汗水浸透了记录本。马伟明发现后强行送他就医,他却死死抓住试验台:再给我半天,海军急需这些结果!还有位大学副教授放弃稳定教职加入团队,面对妻子的不解,他在电话里说:跟着马院士为国家研发真技术,比什么都值得!
这种精神甚至吸引了海外人才。一位在国外拥有独立实验室、年薪是国内8倍的学者,在国际会议上目睹马伟明用200组实测结果驳斥外国专家对中国技术的质疑后,毅然递交回国申请:在国外只是谋生,跟着马院士是为国争光!
如今团队持续吸引着清华、北大等顶尖学府的优秀人才,有人放弃互联网企业百万年薪,有人舍弃国外优渥生活,只为马伟明那句承诺:我们要让中国舰船电力技术引领世界!
马伟明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慧眼识珠的能力。一位机械工程专业出身的成员原本与电磁领域毫不相干,但马伟明发现他拆解机械的天赋,坚持让他参与无轴泵推研究。这位门外汉从零开始,半年写下30万字学习笔记,手指磨出厚茧。最终他提出的分段降噪方案使潜艇噪声降低40%,获得国防科技最佳突破奖时他说:是马院士把我这个'外行'逼成了'专家'!
截至2017年,该团队已培养70名博士、116名硕士,此后持续扩大人才培养规模,累计培养硕博人才超400名,许多人已成为电磁弹射、激光武器供电等领域的领军人物。马伟明谈及这些年轻人时眼中闪烁着自豪:我此生最大的成就不是获得多少奖项,而是看到他们能够接棒,继续为强军报国奋斗!
发布于:天津市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